老話說得好「不出正月就是年」,民間認為只要不出正月,就是在「過年」。正月是一年中節日最多的一個月,從大年初一到月末,幾乎每天都在過節,尤其在老百姓心中,過年是最重要的節日,所以在正月也會有很多老傳統,這些老傳統都體現了老百姓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待。
民間常說「正月二十補天,正月二十一補地」,意思是正月二十這天女媧娘娘補天,正月二十一這天女媧娘娘補地,昨天和大家分享了「補地節」的一些老傳統,那麼補地節有什麼習俗呢?正月二十一,補地穿天迎麥姑,三節相逢,下面和大家簡單聊一下。
過3節
1.補地節
傳說宇宙間爆發了一場戰爭,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各領部族激烈交戰,結果共工戰敗泄憤將不周山猛地撞在山腰上,這時天空破了一個洞,地也穿了,天塌地陷,天上下大雨,地下冒洪水,民間洪水泛濫成災,民不聊生。女媧娘娘在正月二十這天用五彩石把天的裂縫補了起來,在正月二十一這天她又把蘆草燒成灰、碼成垛去補地。為感恩女媧娘娘,我們的祖先就稱正月二十一為「補地節」。
2.迎麥姑
正月二十一日是麥子的生日,民間有這樣兩句話「小麥成與秕,單看正月二十一」「給吃不給吃,但看正月二十一」,正月二十一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,就預示著小麥會獲得豐收,如果這一天天氣不好或者下大雨,則預示小麥收成不好,關于麥子還有一個傳說。
傳說麥子本來是天上的一位神仙,因犯錯在正月二十一這天被貶到人間投胎,她十歲那年看到自己和鄰居地里的麥子因為干旱而枯死,地主家的麥子卻長勢很好,于是她就在地主家地里摘了一個麥穗欣賞,卻被地主追趕,投河自盡,回歸仙界后,她以降生那天的天氣為基準,提前讓百姓們預知莊稼豐欠,天氣晴朗便是豐收反之則是欠年,人們為了紀念麥子姑娘,就將正月二十一日作為麥姑的生日,也就是麥子的生日,也會在這一天擺上祭品,迎接麥姑的到來。
3.穿天節
「穿天節」 與「天穿節」是兩個不同的節日,天穿節是為了紀念女媧補天,而「穿天節」則是愛情有關,來源于「漢水女神」的傳說,《列仙傳》中說:鄭交甫常游漢江,見二女,皆麗服華裝,佩兩明珠,大如雞卵。于是他就上前套近乎,并厚著臉皮索要配珠,二女解佩以與交甫,交甫受而懷之。即趨而去,行數十步,視佩,空懷無佩。顧二女,忽然不見,這就是神女解配,于是有了「漢有游女,不可求思」的詩句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節日,就是「穿天節」。
在正月二十一這一天,很多人們就會在漢江聚集,在沙灘上撿拾漢江中游特有的帶孔竅的小石頭,用絲線穿起來,佩戴在頭上、身上,被稱為「漢江穿心石」,男女之間會相互贈送此石頭,表達自己的心意,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。
吃卷菜
「小麥成與秕,單看正月二十一」,如果正月二十一天氣晴朗,那就代表著莊稼會豐收;如果天氣是陰天或者下雨,那就代表著莊稼可能會遭遇天災,但是老百姓也有破解的辦法,那就是吃卷菜,先烙餅,然后放上自己喜歡吃的蔬菜,給它卷起來,這是向上天表示自己要「填滿倉」,祈求得到上天的眷顧,不讓自己的莊稼受損失,雖然是迷信,但是這個傳統留了下來,每到正月二十一,就有吃「卷菜」的傳統美食習俗,表達了老百姓希望新的一年麥子獲得大豐收,豐衣足食,無憂無慮。
【烙餅卷菜】
1.盆中倒入一碗面粉,放入3g鹽增加勁性,一半用開水燙面,另一半用涼水和面,攪拌成絮狀后和成面團,切成大小均勻的劑子,再搓成圓球備用。
2.將劑子搟成圓餅,厚度要薄一些,放在電餅鐺中烙一分鐘,將兩面烙至金黃就可以了,然后取出來,將餅摞在一起能使餅更柔軟。
3.鍋中倒入油,油熱之后放入蔥姜炒香,再放入豆芽翻炒幾下,放入土豆絲,紅蘿卜絲,煸炒至斷生,放入一點生抽翻炒均勻,再半勺鹽,半勺五香粉調味,翻炒入味就可以盛出來了。
4.下面開始卷菜了,將菜放在餅上面,卷起來就可以開吃了。
中國歷史悠久,傳統習俗也很多,雖然有些充滿的迷信色彩,更多的是表達了人們在新的一年里,祈盼著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,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,您那邊有什麼樣的習俗,歡迎留言討論,感謝您的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