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的農歷年比較特殊,一年中會出現兩個二月, 俗稱「閏二月」。
陽歷的「閏二月」很常見,每4年一次,閏月的2月調整為29天。 而農歷的閏二月出現幾率比較罕見,如現在的21世紀,只有2004年,2023年,2042年,2099年這4年會出現閏二月,此后閏二月的出現幾率會逐漸下降,如25-28世紀近百年才會出現一次閏二月,而29-30世紀、26-38世紀甚至都沒有閏二月。
農歷閏二月是如何產生的?
歷法有2種,一種依據太陽回歸年作為歷法的「陽歷」,一種是用月亮圓缺盈虧周期作為歷法的「陰歷」,但這兩者的長度是不同的,為了使農歷與陽歷在季節上能夠合拍,時令也能一致, 我們的祖先用「增設閏月」的辦法來「調整余缺」,閏月的產生也是有講究的。
先祖們將一年分成為24個節氣,分別安排在12個月里面,一個月有2個節氣,前一個叫「節氣」,后一個叫「中氣」, 如果不完整的話,一律不能獨立稱為一個月,只能作為上一個月的附屬月,稱之為「閏月」。
閏二月就是農歷二月之后的那個月,節氣里只有「清明節」,沒有谷雨節氣,也就是沒有「中氣」, 只能沿用二月的名稱,定為閏二月。
閏二月的清明節有什麼講究?
農歷閏二月是非常罕見的,有兩個「立春」,兩個「龍抬頭」,稱之為「雙春年」,民俗認為物極必反,好事不能太多,通常都認為「閏二月流年不利」,也有許多特殊的講究。
如「閏月清明不上墳」就是其中一條,講究的老一輩會在閏月到來之前,會及時提醒家中的晚輩,上墳祭祖的時間要提前或者延后,一定要避開閏二月的時間才能上墳。
民俗認為:另外一個世界中是不存在閏月的,是虛無空洞的, 閏月上墳祭祀,先人是無法收到的,也無法盡其孝道,上了也白上,還會讓先人們誤以為后輩不夠虔誠和尊重。
當然,我國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,農歷閏二月又是如此的罕見,懂得其真正民俗的老人更是少之又少,這些民俗中很多內容又以封建迷信居多,一些民俗習慣也不見得就是真正的傳承。
其實清明節祭祖的意義就是寄托哀思、感恩先人,只要心里有祖先,心存一顆感恩的心,何時上墳祭祖也沒有必要去糾結太多。
——老井說——
今年閏二月來到之前,家里還真有人懂得一些民俗規矩,先是母親提醒我妻子去買一雙鞋子和雞蛋給娘家送去,說這是「閏月禮」,然后又有大姨打電話來讓家人提前祭祖上墳,說閏月的清明節不讓去上墳,這些民俗我也是第一次聽說,值得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。
我是市井覓食記,與世界交手多年,依然光彩依舊,興致盎然!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和市井生活,關注我,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。#大有學問#